全国颅底内镜规范厦门专家参与制定
《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专家共识(2014版)》巡讲首站选定厦门,由中山医院主办
神经外科团队讨论疑难病例诊治。
田新华教授在实施经单鼻孔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手术。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芳 石青青
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内部神经密布、血管丛生且交互繁杂,其中又以颅底的结构最为复杂,有些部位堪称手术禁区。不过,随着颅底内镜等微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颅底病变得以治愈,有些手术甚至无需开颅或打孔,只需借助鼻腔等人体自然通道,就能解决脑部的病变。
为了进一步规范颅底内镜的临床应用,去年12月,我国正式出台《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专家共识(2014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田新华教授便是参与制定共识的专家之一。2月初,《中国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专家共识(2014版)》巡讲首站在厦门举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亚卓等国内神经外科学界“大腕”齐聚厦门,围绕颅底内镜这一尖端技术进行探讨。
1在全省率先开展颅底内镜手术
作为本次巡讲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得到与会专家赞誉。
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田新华教授介绍,近10余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其中,颅底内镜技术发展尤为迅速。颅底病变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重要结构繁多,又涉及多学科领域,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而颅底内镜便是神经外科医生一次次迎接挑战、突破禁区的有力武器。
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田新华介绍,早在2001年,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就率先在福建省开展颅底内镜手术,十几年来,科室从刚开始的每年做十几台手术发展到如今的上百台,医生手术技术已相当娴熟。借助颅底内镜,一些原本很复杂无法开展的手术都可以做了,患者不用再辗转奔波到外地求治。
此次参与制定共识并主办首场巡讲活动,体现了业界对中山医院神经外科临床技术和学术水平的高度认可,意味着该院颅底内镜技术已跻身“国家队”之列。
2创伤小,犄角旮旯也看得清楚
在本次巡讲活动中,田新华教授做了《颅底内镜应用技术专家共识解读》专题报告,向全国同行介绍了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在颅底内镜应用方面的丰富经验。
那么,颅底内镜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呢?田新华解释说,颅底内镜技术以其视野广阔、成像清晰、手术创伤小、病变处理彻底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起源或侵及颅底的各种病变的治疗。随着神经影像、神经监测和神经导航等神经外科新技术的发展,高速磨钻、激光、超吸、支持臂等新设备的改进,颅底内镜手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适应证进一步拓宽。
以垂体瘤为例,以前主要靠显微镜实施手术,显微镜的视野是直的,有些部位看不到,颅底内镜则可拐弯,犄角旮旯也能看清楚,医生手术视野更好,能看到“全景”。而且,显微镜还需要开颅或在脑袋上打孔,而内镜借助鼻腔等人体自然通道进入颅脑,比显微镜更加微创,对组织的损伤更小。
在中山医院神经外科,颅底内镜已在颅底创伤、血管病变、先天异常、炎性病灶、颅底肿瘤(如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拉克氏囊肿)等手术中广泛应用。截至目前,该科室实施的单鼻孔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手术、颅咽管瘤和脊索瘤、其他拉克氏囊肿脑脊液漏等手术、脑室内手术如三脑室底造瘘术、颅内囊肿手术,均处于省内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3 制定专家共识,规范内镜应用
颅底内镜虽然好处多多,但在我国,颅底内镜技术发展水平目前还不均衡,技术水平差异较大。颅底内镜手术技术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具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多以经验治疗为主,缺乏循证医学的指导。而且,内镜医生成长起来比较难,他们要熟知内镜解剖知识,还要锻炼智力、眼力、体力、协调力,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颅底内镜技术应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决定制定专家共识,并在全国巡讲推广。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在颅底内镜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受邀参与制定专家共识。
“参与制定专家共识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以后工作的鞭策。”田新华说,首站厦门巡讲结束后,今年专家巡讲团还将赴杭州、石家庄、昆明等地巡讲,逐步在全国铺开。
【专家风采】
术业专攻造福患者 医教研防堪称楷模
田新华主任是厦门市拔尖人才、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现任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曾多次获得医院、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荣获2014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始终坚持“高起点、严要求、高标准、促发展”的宗旨,不断引进国内外新技术,以特色为优势,在不断创新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先机。近年来科室年手术量持续增加,2014年团队手术量再上新台阶,神经外科也成为国家“十二五”临床研究团队成员。
他长期致力于颅脑脊髓神经系统疾病的外科临床治疗和研究,开展了包括脑干肿瘤切除、复杂颅内动脉瘤夹闭等高难度手术治疗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周围人对田新华的评价。作为厦门大学本科生的带教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外科教研室主任,田新华主任备课认真,从严执教,为师生们称道。近年来,田新华主任主持、实施多项神经科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以及多项省市课题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科研方面结下累累硕果。自2012年开始,作为分中心的主持,带领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临床研究。
【链接】
垂体瘤作祟苹果脸变南瓜脸 医生颅底巧取肿瘤
42岁的姚女士,原本生了一张可爱精致的苹果脸,却慢慢膨胀成南瓜脸,而且手脚也变得特别大。到中山医院一查,发现生长激素异常高,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垂体瘤。
垂体瘤长在颅底,手术要非常小心。最后,神经外科医生从姚女士的鼻孔放入一根内镜,顺着人体自然腔隙抵达颅底,然后绕着病灶一圈,仔细分辨周围的血管、神经。借助内镜,医生能清楚地看到非常细微的血管,最终顺利切除垂体瘤,并将其从鼻孔取出。整台手术仅耗时1小时,患者体表不留任何疤痕。
新闻来源:厦门日报